瞳孔放大片、電路板都要靠這家企業印刷!走過四十五年,台灣首家工業級印刷設備廠,從玩具印到體育用品,看它如何搶攻電子業的訂單。
從玩具、文具、高爾夫球、世界盃足球、手機觸控螢幕、瞳孔放大片、血糖試紙,再到半導體晶片等,看似全然不相干的商品,唯一的共通點,就是它們都使用了台灣恒基生產的工業印刷機。
一九七九年成立的台灣恒基,是本土首家印刷設備廠,也是全球最大的印刷設備生產及供應商之一,業務遍及台灣、中國、東南亞、日本、美國等地,年營收約兩億元。
而一手開創這家國際企業的創辦人,是現年分別為七十三歲、六十七歲的夫妻檔譚仲威與謝淑日。
「我們前一天才剛從香港回來。」謝淑日接受《今周刊》採訪時透露,事業做很大的他們,一年裡有一百多天都在國外,堪稱空中飛人。
走進恒基位於新北市五股的辦公室,櫃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用恒基設備印刷的商品,包括玩偶、瓶罐、針筒、試紙、電路板與晶圓等,譚仲威邊拿起商品一一介紹,邊回憶它們所代表的三次關鍵轉折。
時間回到一九七五年,年僅二十五歲的譚仲威,在香港玩具公司擔任工程師。
當時,香港雖是全球最大的玩具生產地,但用來印玩具外觀的設備多從德國引進,且德國機器主要是針對家電設計,較不符合玩具需求,「進口機很貴,當年價格可以買一輛Benz(賓士)。」
拆解德國設備、探究技術
發展市場導向商品
為減省成本,他與團隊自行拆解德國設備,最後研發出符合香港產品需求的印刷機,成功將成本降到原先的十分之一,並從此將玩具印刷技術握在手中。
同年,因台灣開放海外投資,公司決定將譚仲威派往台灣。初到台灣的他驚訝發現,台灣移印(Pad Printing)設備市場是一片藍海。
原來,當時從香港進口設備來台,會被課徵很重的關稅。他思考,自己握有研發技術,若能在台灣生產設備,就有機會降低進口成本,同時也能推出符合台灣市場的產品。